·堅持“四大件”科研先行
海軍建設服從國家大局,毋庸置疑。但由于制造驅逐艦技術復雜、耗資大、周期長,對重大設備提前研制也是有必要的。一旦國家經濟狀況好轉,把研制建造導彈驅逐艦列人計畫,就能預先有技術儲備,縮短研制周期,將損失的時間搶回來。于是,海軍主要領導一次次地宣傳導彈驅逐艦對未來中國海軍的重要性,主持海軍裝備科研工作的劉華清、林真等積極組織開展有關預研工作,并提出“四大件”先行研制的構想,終于先后得到了總參謀部,國防科委,國家計委的理解和支持。
“四大件”就是指主機、主炮、鋼材和導彈。其主要研究試制工作是由國家第一、第三機械工業(yè)部,冶金工業(yè)部和第七、第三研究院組織實施的。
主機是蒸汽機動力裝置,它由主鍋爐、高壓汽輪機,主冷凝器、主齒輪減速器等部分組成,體積小、重量輕、結構復雜、精度高。當時遇到最大的困難是,齒輪減速器中有幾個零件制作的精密度總達不到要求。海軍代表們就卷起行李蹲到車間,跟工人科技人員一個個部件地研究掌握新工藝。經過5年的艱苦攻關,光圖紙就畫了5000多張,主機終于隆隆響了起來,開始陸上試車。
主鍋爐的仿制也遇到困難。當時有一種錳鋼板原由蘇聯(lián)進口,中蘇關系破裂后,蘇方斷絕供應,急得試制小組像熱鍋上的螞蟻。海軍代表到有的鋼廠求援,回答卻是:我們煉不出來。海軍沈忠平和鍋爐科技人員來到鞍鋼,講清這種鋼板是導彈驅逐艦上用的,只因蘇聯(lián)卡脖子而陷入困境。鞍鋼領導拍著胸脯說:“這是‘爭氣鋼’,有天大的困難我們也要攻下來!
3個月之后,沈忠平又來到鞍鋼,他希望聽到好消息?墒前颁擃I導面無悅色地說:數(shù)十次試驗都失敗了,離品質要求八字還沒有一撇呢!會議室空氣變得凝重,雙方都在思索,難道中國人缺了洋人的“黃花萊”,就炒不出“八大碗”嗎?鞍鋼領導打破沉默,對沈忠平說:“你別著急,我們再試,前頭就是一座火焰山,我們赤腳也踩過去!‘爭氣鋼’一定要煉出來!庇诌^了3個月,沈忠平第三次來到鞍綱,又是掃興而歸。這年9月,當沈忠平第四次來到鞍鋼時,廠領導老遠就驚喜地喊著:“煉出來了,合格了!”沈忠平沒有笑,立即到車間請技術人員當場化驗,果然合格了。這時沈忠平激動得流下眼淚說:我代表海軍指戰(zhàn)員感謝你們!
煉另一種主艦體用高強度的合金鋼時,也成立了科技人員,海軍代表、工人三結合攻關小組。經過數(shù)百次試驗和失敗,終于攻下冶煉和焊接的難關,為導彈驅逐艦的艦體鋼材作好準備。有人作過統(tǒng)計,光主機鍋爐和艦體鋼材作好準備,先后就遇到200多個技術難題,但都攻克了。主機和鋼材終于試制成功,導彈驅逐艦有了“心臟”和“皮骨”。
艦炮要比陸炮復雜得多,導彈驅逐艦裝有雙聯(lián)裝130毫米主炮,當初也是從蘇聯(lián)引進3部分,1961年先以海岸炮的名義安排改裝設計試制,1964年定型后裝備在幾個海防陣地上。在1966年才明確在導彈艦上選用雙130炮,改裝研究要解決12個重大難題:增加穩(wěn)定系統(tǒng),提高命中率,改進隨動系統(tǒng),提高瞄準速度;改進揚彈系統(tǒng),提高運彈速度:改進炮塔外形,減少風的阻力等等,可以說除炮管炮彈保留外,其他部件都重新研制。
艦炮改進的最大困難之一是撞針硬度不夠,反復試驗過不了關。在一次實彈射擊中炮膛發(fā)生爆炸,一塊金屬片飛到海軍代表臉上,頓時血流滿面。困難并沒使海軍代表怯步,而是更加義無反顧。陳林軍代表從試驗場趕到醫(yī)院看望臨產的妻子,結果他來遲了,妻子孩子都離開人世,留下一個3歲的孩子哭著要媽媽,叫得人肝腸欲裂,旁邊醫(yī)生護士直掉眼淚。老陳處理完喪事把孩子托付給鄰居,又奔赴試驗場了。有位海軍代表,肝癌到了晚期還堅持試驗,直到離開人世,他枕邊還放著130主炮研制中的筆記本。在主炮武器系統(tǒng)定型和改進過程中,海軍代表們像跑接力賽一樣向前沖刺,特別是對解決炮瞄雷達、測距儀和火炮隨動自動化方面的問題不斷進行突破,直到自動火炮系統(tǒng)成功為止。
1968年12月,我國第一次在中型艦上進行發(fā)射導彈試驗。那天陽光燦爛,風浪不小,人們注視著這次發(fā)射成功與否。驅逐艦進入預定海域,艦長大聲下達“發(fā)射”的命令,“轟隆”一聲巨響,震得人心發(fā)顫,緊接著硝煙籠罩住發(fā)射架。所有在場的人目光死死盯住硝煙,擔心導彈能否安全射出,會不會發(fā)生意外?就在這一瞬間,海風吹散硝煙,人們可以看清騰空的導彈助推器開始脫落,轉眼間變成一個亮點,風馳電掣般飛向遠方。經過測試一切都合格了,第一套回轉發(fā)射架和反艦導彈先后都研制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