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蔡先生:
這錢到了《購物導報》,除了有時候要抵扣一些報社該交的一些費用,實際上還是他的,還是他的,然后轉到他個人卡里面。
解說:
李德勇已經(jīng)完全把這種斂財方式當成了致富的手段,這樣的營生收入可觀,說起這個李德勇十分得意。
李德勇:
我跟你說干哪一行不如干這一行,就是這么簡單,我們就是這么認為的,干哪一行不如干這一行。我去年4月份一個月掙兩輛車,這兩輛車都是去年4月份買的。
解說:
李德勇這樣的人無疑是記者隊伍中的害群之馬,他與《購物導報》究竟是什么關系還有待調查,如果他真是《購物導報》的記者,那么這就暴露出了個別媒體在管理上的漏洞。如果作為媒體處于利益驅動,聘用這樣的人員,甚至還在非法創(chuàng)收中分一杯羹,那么這就意味著這家媒體已經(jīng)將道德和責任完全拋在了腦后。
張泉靈:
我們看到李德勇不是一個人在活動,他帶領著一批假記者四處招搖撞騙,而讓李德勇這些人如此膽大氣粗,起重要作用的還有這個東西記者證。我們知道辦理記者證需要一套非常嚴格的審批手續(xù),那么李德勇手下這些假記者手中的記者證又是怎么來的呢?
解說:
記者到李德勇這兒后不久,他就開始游說說,可以幫著辦個記者證。
李德勇:
你拿著記者證可以在全國各地去監(jiān)督各個部門,就是這么個東西了。
解說:
據(jù)知情人蔡先生介紹,李德勇除了持有《購物導報》的記者證外,自己還有多個其它媒體的記者證,而且他還能給其他人辦證。記者看到他給蔡先生辦的就是名為《中國新農(nóng)村月刊》雜志社的記者證,給這位小劉辦的是名為《中國法制監(jiān)督網(wǎng)》的記者證。另外,他的妻子、兒子、兄弟等人也分別持有不同媒體的記者證,這些記者證都有個特點,看上去來頭都不小,動不動就帶著“中國”或者“中華”的頭銜。
知情人
蔡先生:
他就說你看你跟著我干,人家給錢給好處,你都拿不了多少了,好處、禮物是一點拿不到,給的錢全部上交。那你要是單獨干的話,我給你提供線索,你就花1萬塊辦個證,人家一次給5000塊,你這一兩次不就回來了嗎?對不對?
解說:
沒過幾天李德勇果真開始催記者辦證了,當然這證不是白辦的。
李德勇:
辦證要交費用的,懂嗎?你聽沒聽明白?
記者:
我明白。多少錢?
李德勇:
辦證一萬,管理費三、四千左右。
解說:
辦個記者證要交一萬元,以后每月還要上繳4000元的管理費,這是李德勇的又一個斂財渠道,似乎是擔心記者嫌錢多而不辦記者證。李德勇主動對記者說辦證的一萬塊錢可以先交一部分。
李德勇:
你現(xiàn)在準備一寸照片,一寸照片,身份證正反面復印件,帶5000塊錢下午過來,我給你朝北京傳。
記者:
3000元行嗎?因為我現(xiàn)在。
李德勇:
3000元也行。
解說:
用這種方式又能辦出來怎樣的記者證呢?第二天記者將3000元錢打入李德勇提供的賬戶,不到一周的時間,他便將一本《中國傳媒縱橫網(wǎng)》的記者證交給記者。乍看上去,這個證和新聞出版總署頒發(fā)的記者證有點相似,但翻開第一頁上面,赫然印著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的標志,看到花了3000元,似乎就能變成一名境外記者。記者登陸這個《中國傳媒縱橫網(wǎng)》的網(wǎng)站,還真的查到了自己的名字,記者登陸新聞出版總署的官方網(wǎng)站進行查詢,發(fā)現(xiàn)根本就不存在一個叫《中華傳媒縱橫》的新聞機構,而這個《中華傳媒縱橫》網(wǎng)站的域名也沒有在工信部備案過,這究竟是一家什么媒體呢?由于這個證上印有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的字樣,會不會真的是境外媒體的?我們委托我臺駐香港記者了解這家網(wǎng)站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