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次工廠里的邂逅,讓來自安徽碭山的張保福、韓素梅夫婦與家住上海虹口的王錫乾、王學良父子倆結(jié)下緣分,演繹出一段迄今已有19年的真情相助故事。日前,記者來到三門路王學良住處,采訪了滬皖兩家人的故事。
“如果不嫌棄,就住我這吧”
1995年,年過五旬的張保福來到本市南空軍械廠當起司爐工,王錫乾是這家工廠的退休職工。一次,王錫乾回廠看望徒弟時,結(jié)識了張保福。
然而,沒多久,張保福下崗了,一下子連住的地方也沒有,這可急壞了張保福和在附近做零工的愛人韓素梅。此時,得知情況的王錫乾伸出了援手,“我們家有間小屋,平時堆些雜物。如果不嫌棄,就住我這吧?!睆埍87驄D猶如遇到了貴人,開心得幾個夜晚都睡不著覺,“突然間有人要幫助我們,覺得天上掉下了餡餅,還以為老王在和我開玩笑。直到我們搬進了小屋,才感覺這是真的?!?/p>
有住的地方,張保福夫婦總算心定了下來,白天外出打打零工,晚上就住在王錫乾的小屋里。2000年,王錫乾的愛人得了嚴重的心臟病和腦梗,身體大不如前,許多家務(wù)活都不能做。不久,王錫乾又被查出得了癌癥。子女不在身邊,兩位老人的生活一下子亂了套。張保福夫婦得知后,便利用打零工的間歇時間,幫王錫乾家買菜、搬運煤氣罐、打掃衛(wèi)生等。兩位老人病情日趨嚴重,王家子女在醫(yī)院和父母家兩頭跑不過來時,張保福夫婦索性放下手中的活,專門照顧老人,當上了保姆。
“鄉(xiāng)親都說,這家上海人真好”
2005年后,王錫乾和愛人先后因病過世。老人病重時,特地叮囑守護在床邊的兒子王學良,張保福夫婦對自己非常照顧,將來你們要盡可能地幫助他們。
老人過世后,王學良一家住進了三門路的房子。張保福夫婦心里一下子緊張了起來:住了10年的小屋會不會被收回去?一天晚上,張保福夫婦來到王學良房間,塞出一疊鈔票,說是小屋的房租。王學良立馬退了回去:“父母親生前不收錢,我們也不能收錢!”
其實,王學良一家經(jīng)濟也不寬裕。妻子沒有工作,女兒正在小學讀書,全家開銷全靠他一個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王學良坦言,當時經(jīng)濟壓力比較重,妻子一度想把張保福夫婦住的小屋租出去,增加點收入貼補家用。但父母生前關(guān)照過,要盡量幫助張保福夫婦。王學良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得到了她的支持。
近年來,張保福夫婦年歲大了,體力活干不了,王學良便承擔起照顧他們的責任,家里燒了什么好吃的菜,總忘不了留出一碗;張保福感冒了,王學良連夜去藥房買藥;平時出門,總要問一句:“老張伯伯,要買點什么吃的嗎?”王學良說,父母在世時,老張伯伯夫婦照顧了他們。現(xiàn)在他們年紀大了,應(yīng)該輪到我們來照顧他們。
張保福是個老實巴交的人,平時也不愛說話,可一說起王家父子,就滔滔不絕。他告訴記者,王家父子可真是好人,每次回老家時鄉(xiāng)親都說,這家上海人真好。我和王家父子的關(guān)系可以說比親戚還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