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30日在南京召開的中國天文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上,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崔向群與我國天文學界的200余位專家代表一起回顧我國天文學界發(fā)展時說,過去10年是中國天文學界成就最多、天文觀測設備發(fā)展最快的時期;此間我國建成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LAMOST)、開辟南極準空間天文觀測平臺,助力我國由天文大國發(fā)展為天文強國邁進。
崔向群說,我國創(chuàng)新建成的郭守敬望遠鏡是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和光纖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它的建成使我國初步具備了研制30米級望遠鏡的能力,有望在宇宙大尺度結構、暗能量研究、銀河系結構和演化、特殊天體的認證和發(fā)現(xiàn)上取得重大成果。2010年,500米口徑球面主動反射面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作為國家大科學裝置立項建造,這臺目前世界上單天線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在2016年建成后有望在厘米波到米波的波段觀測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
行星科學和天體力學方面也有重要突破。過去10年間,我國建立了包括海洋、大氣和內(nèi)部電磁場貢獻的非剛體地球章動理論模型;將傳統(tǒng)的地球內(nèi)部重力勢和形狀理論推廣到任意形狀的類地行星。我國建成的近地天體望遠鏡成為國際上小行星巡天觀測領域的重要力量;我國利用地學手段研究地外樣品為了解行星、太陽系的起源演化提供依據(jù)。此外,我國圍繞空間目標探測與識別開展了空間目標動力學理論研究等工作,積極服務于國家各項空間與航天任務中,提出的“軌道交會處誤差適應的快速準確篩選方法”已成功用于神舟飛船、嫦娥等的空間碎片監(jiān)測預警任務。
崔向群說,10年來我國天文學家及時抓住我國在南極冰穹A建內(nèi)陸科考站的時期,開辟了南極內(nèi)陸天文科考新領域和南極準天文觀測新平臺。通過自主研制和國際合作,CSTAR、AST3等望遠鏡和一批選址儀器已陸續(xù)在冰穹A開始觀測并獲得觀測結果。未來10年中,期望上述已建成和正在研制的大設備投入運行并取得大批成果;希望我國在天文理論和觀測方面有新的進展。
中國天文學會于1922年10月30日在北京成立,1932年會所遷至南京,掛靠在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臺前身);學會現(xiàn)有團體會員單位23個,會員2000余人。1935年,中國天文學會加入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簡稱IAU),并擁有480名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會員。學會每年舉辦各類學術會議、講座,以促進全國天文工作者間的學術交流,在科普工作方面還舉辦多次全國青少年天文知識競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