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山座落于深圳市寶安區(qū)福永鎮(zhèn)鳳凰村的鳳凰山。鳳凰山奇拔峻秀,海拔678米,方圓1.2平方公里,像一彎新月鑲嵌在西海之濱,高懸在南國昊天沃土上,西眺伶仃洋,南瞰深圳灣。峰巒連綿疊翠,樹木四季蔥茂;百鳥啼鳴,花果飄香;山泉淺唱,壑洞幽藏,奇石多姿,古廟生輝。
鳳凰古廟
鳳凰古廟建于宋末元初(大德年間),文天祥從孫──文應(yīng)麟,避亂來邑,時(shí)值歲荒,建望煙樓于大茅山顛,眺無炊煙之村,赍帛送糧以賑之。有一天,文應(yīng)麟閑游鳳巖,見其山川秀麗,勝景非常,夜夢觀音囑其建廟于此,名曰:“鳳巖古廟”,供奉觀音蓮座。迄今歷有六百余年。經(jīng)明、宏治戊辰、清、乾隆辛亥、嘉慶丙子、同治甲戌、民國戊辰等年間,由新安邑侯與民眾紳耆倡修多次。
1983重建的鳳巖古廟屹立在鳳凰山半山腰,依山傍海,殿宇恢宏,香煙繚繞,晨鐘暮鼓,不絕如縷,成為深圳乃至周邊地區(qū)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遐邇?nèi)耸浚酱四橄銋⒎?,游山攬勝者,往來如云如織,更多騷人墨士,接踵而至,吟山詠景,爭留詩章。還有名師宿儒,在此講學(xué)授徒,長留教澤。囊者、邑中知名人士,多由此發(fā)跡騰飛。故稱鳳凰巖為:“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勝地。
文昌塔
文昌塔聳立在嶺下村西面路口,塔基六角,塔身用青磚砌造,塔高六層。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原是四層,到同治年間,加為六層,是寶安縣現(xiàn)存最高古塔。每層塔門均有石匾或?qū)β?lián),塔為疊澀出檐,無平座,塔基和第一層下半段,用青麻石砌筑,檐用五層菱角牙子,七層平磚疊澀砌出。第一層正面用方形門,第二、三層正門用券門,四、五層正面用窗,六層正面用圓窗。每層之第二、六面用長條形小窗透光。六注攢尖頂。塔剎已被雷擊毀。塔內(nèi)每層原有樓板、木梯,引攀至頂。塔高約二十公尺。
塔門的聯(lián)匾分別是:第一層為:“鳳閣朝陽”、第二層為“開文運(yùn)”,左右聯(lián)為:“近丹山從鳳翥,天開黃道任龍翔”,三層為“經(jīng)緯樓”,左右聯(lián):“風(fēng)云蟠五嶺,金壁聯(lián)三臺(tái)”;四層為“獨(dú)占”;五層為“直上”;六層為“綺漢”,均為楷書陽文。字體極為剛勁有力。
塔邊一股溪流,繞塔住下逕流,匯入珠江。溪邊綠榕搖映,風(fēng)景十分幽雅?,F(xiàn)為政府宣布為保護(hù)古文物之塔。諒不久將修建成更秀麗更壯觀之旅游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