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5日報道:盡管北京市政府二十年來一直在推廣包括樹葬在內(nèi)的“綠色殯葬”,但迄今只有2%的北京市民選擇這種安葬方式。
所謂的樹葬就是把骨灰埋在樹木、花叢或者草坪之下。
傳統(tǒng)的殯葬方式既昂貴又不利于環(huán)境保護,但卻受到普通市民的青睞。
北京殯葬協(xié)會秘書長姜曉剛說,1990年,豐臺區(qū)首次推出樹葬。市政府應(yīng)加大力度推廣低碳樹葬,但這種安葬方式估計需要經(jīng)過兩代才能被人們接受。他說,“畢竟中國是個傳統(tǒng)國家,有入土為安的習俗。根據(jù)我們的估計,僅有2%的北京市民會選擇樹葬,1%的市民會選擇海葬?,F(xiàn)在,樹葬的骨灰盒都用可降解的材料制作,根據(jù)自然情況,經(jīng)過幾十年就可以被降解”。
一般樹葬的花費在2萬到3萬元人民幣,北京30%的國營殯儀館都提供這種服務(wù)。相反,如果購買墓地,每平米墓地的價格大約是2萬元人民幣,買下一塊墓地恐怕要花費6萬元以上。
坐落在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是一家有著80年歷史的國營公墓,最近新挖了120個樹葬坑洞,在全市的公墓當中充當了樹葬的引領(lǐng)者。
公墓副書記侯勇臣告訴《中國日報》北京版的記者,自從這些坑洞挖成以來,有超過10%的家庭跟萬安公墓簽訂協(xié)議,要求樹葬他們過世的家屬。
“然而,由于首都土地資源緊張,目前這些坑洞只能提供給那些對于社會有著特殊貢獻的逝者?!比f安公墓是少有幾所位于五環(huán)以內(nèi)的公墓之一。目前,該公墓只給烈士、省級勞模和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這三類人群提供樹葬服務(wù)。樹葬有利于環(huán)境,還可以美化公墓。我們希望將來能夠為更多的家庭提供樹葬服務(wù)?!?/p>
“盡管只有少數(shù)家庭選擇了這種安葬方式,但是首都的市民已經(jīng)在轉(zhuǎn)變觀念,即墓穴不一定是死者唯一的最后歸宿?!?/p>
在萬安公墓,許多接受《中國日報》北京版采訪的人說,他們可以接受親人以這種方式下葬。
75歲的西城區(qū)居民高秀琴(音)告訴記者,“我愿意死后被安葬在綠樹之下,我這個年紀的人都知道人死如燈滅,什么感覺都沒有了。”
英文原文請見:
http://syej.cn/cndy/2010-04/05/content_9685982.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yīng)。(中國日報記者 徐帆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