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2日報道:計劃投資60億美元的悉尼歌劇院整修計劃將凸顯藏紅圖案設計,并在已經(jīng)使用了中國特色建筑元素的基礎上添加一系列鮮為人知的中國元素。
此份上月公布的內(nèi)部整修計劃包含了設計師約恩·烏松(Jorn Utzon)50年前的一些原始設計理念。這位設計師在劇院建成一半時就辭去了這份工作。他的離開在當時也引起了轟動。
約恩·烏松去年11月份去世,享年90歲。一場特殊的紀念儀式上月在悉尼舉行,儀式上展出了他為悉尼大劇院設計的“中國紅”風格內(nèi)部裝潢圖片。
“在過去的10年中,他一直致力于新作品的創(chuàng)作,并重新推出他的中國理念,”丹麥烏松中心主任卡特認為(Andrian Carter),“在將來的某一天,悉尼大劇院的內(nèi)部設計將越來越貼近烏松的風格?!?/p>
“他一直著迷于中國建筑物上使用的有張力的、跳動的顏色。他本身就是個很活躍、喜慶的人。”
卡特本月來北京為設計專業(yè)的學生講課。他表示,悉尼歌劇院無疑是20世紀最偉大的建筑,但是幾乎沒有人知道是中國建筑風格激發(fā)了烏松的設計靈感。
這種設計理念包括“漂浮效果”。紫禁城里面的建筑和一本有1000年歷史的中國建筑手冊中介紹的一些建筑模型均運用了這種設計理念。
烏松最早接觸到中國建筑是在學生時代,當他偶爾看到一本有插圖的宋代建筑手冊《營造法式》,而這本書堪稱“建筑學經(jīng)典”。
卡特解釋道,也是遵循這本手冊里出現(xiàn)的設計模版和原則,歌劇院屋頂所有的貝殼狀制件都是源自一個球體并進行了巧妙組合。
紫禁城建筑中體現(xiàn)出的祥云漂浮效果也對烏松版大劇院“白貝殼”外觀設計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整個大劇院如白云一般漂浮在悉尼港的上方。
卡特將烏松的悉尼歌劇院與紫禁城的草圖并排放在一起來展示這個有500年歷史的皇家宮殿正是歌劇院設計靈感的重要來源。
在他去世前,烏松公布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帶有中國節(jié)日風格的顏色。“我非常喜歡西藏寺廟發(fā)現(xiàn)的那些色彩,那種近于紅色的橘色,那種近于藍色的紫。我在想,那西藏寺廟屋頂?shù)墓陪~色,也是非常適合座椅的色彩,”他在接受一家美國雜志采訪時說道。
悉尼歌劇院現(xiàn)有的內(nèi)部設計是烏松離開后由政府設計師完成的。由于設計中聲學部分沒有處理好而引來陣陣批評之聲。
大劇院的總裁理查德(Richard Evans)表示,這座有35年歷史的建筑物升級改造工作是勢在必行的。1999年大劇院再次雇傭烏松和其他幾名澳大利亞設計師對其內(nèi)部進行了重新設計。
然而,由于聯(lián)邦和州政府在資金方面的細節(jié)還沒談妥,導致具體的開工日期還沒有確定。
(《中國日報》資深編輯 Patrick Whiteley 翻譯 王 薇 編輯張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