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非洲論壇組織的南非白人(Afrikaans)領(lǐng)袖活動家厄恩斯特·羅伊特(Ernst Roets)帶我去了首都比勒陀利亞(Pretoria)之外的貧民窟。這是一個白人聚集的貧民窟。
該寮屋營地是由一個富有同情心的白人農(nóng)民出資建造的,人們樂觀地稱其為sonskyn hoekie—陽光角落。
這里到處是破損車輛和廢棄的家具。木棚那邊是下水道和骯臟的死水池,滋生大量蚊子。整個貧民窟只有兩個基本的男女廁所可以使用。
羅伊特稱,單單在首都比勒陀利亞地區(qū),就有80個白人聚集的貧民窟,許多貧民窟都要比這個大。他認(rèn)為,在南非全國,有多達(dá)40萬白人也處于如此的困境。
Sonskyn Hoekie這個貧民窟沒有水電供應(yīng)。在那里面的白人居民就靠每天兩頓當(dāng)?shù)刂驹刚呤┥岬挠衩字噙^活。他們沒有社會保障,也沒有救生索,——但已比實(shí)行種族隔離政策之時非白種人所享有的多得多。
南非1993年和2008年各個種族人口比例 數(shù)據(jù)來源:南非種族關(guān)系協(xié)會(SAIRR , 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Race Relations);
法蘭斯·德耶格(Frans de Jaeger)以前是一名磚匠,留著胡須,臉上布滿皺紋,看起來像極了一位開拓者,說道“我不想再住在這種地方了!”
“唉,可是出不去呀!”
德耶格的妻子幾年前由于癌癥而突然去世,從此他便萎靡不振,開始酗酒,落得窮困潦倒,如此惡性循環(huán)。
當(dāng)如此多的南非黑人失業(yè)時,半熟練的白人獲得工作的機(jī)率也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