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huán)球在線消息:作為教師,體會很深的是,就多數(shù)而言,我的中國學生遠不如歐美國家的學生表現(xiàn)得那么自信,那么敢于提問甚至挑戰(zhàn)老師,即使在同一個課堂上也是如此。我對國民自信問題的議論,就從這里說起。
中國學生缺乏自信,是因為他們的智力或水平不高?顯然不是。有些外國學生哪怕僅讀到一份資料、一篇文章,如果發(fā)現(xiàn)其觀點同老師不合,就敢拿來當面質疑。也許是中國學生比外國學生更崇拜老師?也不是。中國學生私下對某些老師很不服氣,是常有的事,只是不敢當面表露而已。
據(jù)我觀察,中國學生在老師面前之所以不自信,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到自己同老師在知識面前是平等的,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一個學生對老師傳授的知識和觀點如果持懷疑態(tài)度,那就是“不聽話”,就得不到好分數(shù)。而聽不聽話,在班級里的分數(shù)排名高低,是衡量好學生的首要標準。在如何把握這些標準方面,老師有很大權力。學生在老師面前不敢自信,由此而來。
在歐美的現(xiàn)代教育中,學生能否獨立思考,是否對知識刨根問底,以至是否自信,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同時,能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挑戰(zhàn)固有結論,也是衡量老師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有意思的是,在歐美的中國留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耳濡目染,很多人都能跟當?shù)貙W生同樣自信,同樣敢于發(fā)表不同意見。因為在那里,如果學生(特別是大學生、研究生)不能發(fā)表獨立見解,反而會得不到高分數(shù)。此外,學生不必懼怕老師,老師反倒有幾分怕學生,因為學生也要給老師打分數(shù)。在大學里,學生評價不高的老師,選他的課的人數(shù)就少。長此以往,老師晉升職稱就成問題,甚至保不住飯碗。
可見,所謂中國學生不自信的問題,主要不在學生本身,而在于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人格關系是否平等,在于對人(包括老師和學生)的評價體系,在于培育學生的社會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