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陸軍戰(zhàn)地通訊指揮設備

中國日報網環(huán)球在線消息:如果說機械化戰(zhàn)爭某種意義上是靠齒輪轉動譜寫戰(zhàn)爭篇章的話,那么21世紀的信息化戰(zhàn)爭則是靠信息網絡決勝千里。
從南昌起義的烽火城樓上走來的我軍通信兵,由發(fā)展初期的“一部半”電臺起步,經過數十年的頑強拼搏,現已初步形成以公用電話網、全軍數據通信網和野戰(zhàn)綜合通信系統(tǒng)等為骨干,集聲、光、電為一體,聯通天上、地面、地下、海底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通信系統(tǒng)。昔日的“千里眼”、“順風耳”在信息快車的引領下,正風馳電掣地沖向未來戰(zhàn)場。
·數字化裝備推動通信兵值勤訓練模式轉變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軍通信建設開始由模擬向數字轉變,目前已基本實現了通信技術體制由模擬向數字轉變,通信線路由電纜向光纜轉變,通信網絡由單項業(yè)務向綜合業(yè)務轉變,通信管理由人工向智能轉變。
龐大復雜的通信網系,高度集成的數字化裝備,使過去“各管一段”的值勤維護方法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一場值勤維護模式的變革悄然開啟。
總參某通信總站率先推行國際電信領域“受控性維護”理論和信息網絡“無級化管理”模式,完成了“信息網”通到連隊、“指揮網”建到臺站、“監(jiān)測系統(tǒng)”連到要素,把管控觸角延伸到末端,從根本上提高了值勤維護的效率和質量。
值勤維護模式的轉變牽引訓練轉變。從2002年起,總參通信部在全軍組織實施了通信業(yè)務網值勤、訓練、管理正規(guī)化、科學化建設,經過不懈努力,現已建成了平戰(zhàn)結合、三軍共用、標準統(tǒng)一的軍用通信網絡智能平臺,從而實現了網絡監(jiān)控智能化、信息交互實時化、值勤管理可視化、聯訓聯考網絡化。
·網絡系統(tǒng)讓“通信服務”升級“信息支持”
1998年8月7日,在海拔5231米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世界海拔最高的一條光纜線路全線貫通。
2002年,南海某海域,夜色濃重,一場信息條件下的?章摵涎菥毲娜焕_戰(zhàn)幕。指揮員敲擊鍵盤,迅速連接指揮信息系統(tǒng):海空氣象、數據、圖像、資料源源不斷傳來……
全軍公用電話網、數據通信網、全軍軍事綜合信息網等的相繼建成,實現了我軍指控網絡的升級換代,標志著我軍集聲、光、電一體,連通天上、地面、地下、海底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通信網絡系統(tǒng)已全面開通運行。
網系的建立改變了以往三軍各自組織、按級保障的模式,初步形成了“點對網”、“網對網”的通信組織運用模式。依托軍事綜合信息網,昔日素有“信息孤島”之稱的邊關、海島與大陸腹地連成一體,從根本上解決了邊海防一線部隊通信業(yè)務單一、手段落后的問題,實現了從人力控邊向科技控邊的重大跨越。網絡也讓邊海防官兵與大都市的居民同步進入時尚的數字化生活,享受信息時代帶來的各種便利。
為了確保網絡安全運行,我軍通信兵在修筑信息高速公路的同時,也強化了法律法規(guī)的建設,先后研制了近千個系統(tǒng)軟件,制定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化工作條例》等幾十部法規(guī)。建立全軍指揮控制系統(tǒng)安全監(jiān)控機構,增強系統(tǒng)抵御網絡黑客、計算機病毒攻擊的能力,確保重要軍事信息安全保密。
·信息化聯合作戰(zhàn)牽引“教學科研”轉變
今年4月,首屆國家信息化理論與實踐研究高層論壇暨首屆全國信息化研究優(yōu)秀成果頒獎儀式在京舉行。全軍某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參評的著作《軍隊信息化建設研究》和《國家和軍隊信息化指標體系研究》等兩項成果榮獲二等獎,它標志著我軍信息化理論探索走到了全國前沿。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全軍某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副主任侯喜貴形象地打了個比方:軍隊信息化建設就像一個雞蛋,武器裝備好比蛋殼,體制編制是蛋清,思想觀念才是蛋黃。更新理念、提高官兵的信息化素養(yǎng)是適應轉型、推動發(fā)展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
全軍信息化轉型,通信兵要當排頭;通信兵轉型,教學科研要先行。
一場信息化人才培養(yǎng)的轉型風暴率先在通信院校登陸。通信指揮學院教授沈樹章和幾個課題組的骨干歷經數載寒來暑往,終于拿出了《信息作戰(zhàn)指揮控制學》、《信息作戰(zhàn)技術學》兩本沉甸甸的專著,開了我軍信息化理論研究的先河。
緊接著,全軍第一個信息戰(zhàn)重點實驗室建立。全軍師旅指揮員信息戰(zhàn)理論開班,奏響了我軍初中級指揮員“信息洗腦”的序曲。
信息化條件下的聯合作戰(zhàn)是院校教學轉型的焦點,西安通信學院把課堂延伸到戰(zhàn)場,他們圍繞未來需要調整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和思路,開設大量新穎實用的內容,為部隊提供“訂單式”和“量體裁衣”式的人才培養(yǎng)服務,同時還開發(fā)了新裝備數字化素材庫,積極開展仿真、虛擬教學,有效緩解了實裝、實物不足的矛盾,讓院校教學與部隊裝備發(fā)展實現了“同頻共振”。(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