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歷
從中文的字面意思看來,萬年歷表似乎是一萬年也不用調校,即可真實地反映每一天的時間運轉。一般的計時表,到了大月小月和閏年,必需人手調校。而萬年歷表簡言之,就是那種不用手調就可以自己報出年、月、日甚至閏年、閏月,以及月相和星相的表。然爾最神奇的是,這一系列動作,都是利用機械構件之間互相帶動來實現(xiàn)的。所以在設計裝配機心之前,就要進行精密的計算,才能把歷法在表盤上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萬年歷表的前身是天文鐘,節(jié)氣在農業(y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是天文鐘誕生的緣由。隨著歷法的演變,天文鐘也隨之改變著,顯示的體現(xiàn)也越來越細分和精確。從最早顯示年、月、日、星期,到時、分、秒和月相、星相。
計時碼表
最早的計時碼表出現(xiàn)在1802年的巴黎皇家賽馬會上。當時鐘表匠特別為比賽制造了一枚計時器。計時器的指針上裝置了一個墨囊,墨滴在比賽開始時和結束時分別在表盤上留下痕跡。這也就是今天計時碼表的名字——CHRONOGRAPH的來歷,拉丁文中它有“時間的書寫”之意。
令人遺憾的是這種計時器不能在使用完一次后,讓計時指針迅速回到十二點位置,重新開始下一次的計時,因此實用性也就不高。在手表上把這一過程稱為“歸零”。到了十九世紀中期,計時器就改進為“開始——停止——歸零”三步來完成,實用性大大提高了。1860年左右,體育賽事中有了為兩個同時出發(fā)的選手計時的需要,于是雙秒針追針計時器應運而生。
在今天,沒人會買一只十幾萬的追針計時碼表,為偶爾出席的賽馬會或田徑比賽計算時間。如前所述,計時碼表的功能在當代的生活中,也和很多手表功能一樣,早已失去單純的實用價值,而轉變成一個制表工藝高超的標志了。
問表和鬧表
關于問表的誕生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十七世紀英國人制作了第一只問表,目的是在黑夜中聽鐘表報時。而另一種說法是,當時的皇宮貴族崇尚另類生活方式的產物——用耳朵聽時間。
中國的語言真的很有趣,問表,說白了,就是當你想了解時間的時候,去問你的表。你可以按動問表按扭,音錘就會通過敲打音簧發(fā)出不同次數(shù)的聲音,來報出時間。問表分兩問表和三問表。兩問表可以報出時、刻,比如,現(xiàn)在是兩點三刻。而三問表是問表中制作難度最高的,可以報出時、刻、分,除了幾點幾刻外,它還能回答你現(xiàn)在是幾分。
現(xiàn)今對問表制造最高境界的追求,是三問表打簧聲音的動聽程度,和報時的時候發(fā)出音律的三問表。比如積家的水晶打簧,聲音動聽悅耳,不同于一般的金屬音簧。芝柏歌劇院2號、昆侖的三問教堂鐘聲,都標志著三問表制造的最高境界。正如人們說,每季的時裝潮流變換是設計師和時裝品牌共同策劃的一場陰謀。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鐘表炫技,也在鐘表品牌的商業(yè)運做中、鐘表技師對技術的無休止的追逐中、和表迷們無限熱望的癡迷中,一次一次被推上歷史舞臺。
編輯:楊鑫 來源:人民網(wǎng)-《中國經(jīng)濟周刊》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