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消息:全球矚目的歐元區(qū)財長布魯塞爾會議議程一拖再拖,“吹風”風向一變再變,最終仍然未能拿出如市場一度傳聞的、總額高達220-250億歐元的對希臘注資援助。
盡管希臘政府近期采取強硬手段降低債務比例,減少財政赤字,甚至不惜冒國內社會動蕩的風險,但正如許多觀察家所指出的,單純依靠希臘一國,擺脫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難度實在太大。不僅如此,由于歐元區(qū)金融的互通性,希臘危機若任其蔓延,引發(fā)連鎖反應,恐怕只是時間和程度問題。
正因如此,會前、會中,市場曾對此次會議達成援助協(xié)議寄托希望,不論是采取直接注資,或采取包銷、攤購希臘國債的方法,總之歐元區(qū)理應為希臘、也為自己做些什么,以盡快擺脫籠罩在歐元區(qū)頭頂上的烏云。
然而人們翹首懸望的布魯塞爾財長會議最終仍然成了“務虛會”:歐元集團主席容克許諾“建立必要時迅速救援的機制”,表示一旦需要,歐元區(qū)將迅速協(xié)調立場,采取“任何必要的救援措施”,卻沒有拿出人們所期待的救援希臘財政的具體計劃。
關系利害、輕重緩急,歐元區(qū)財長們自然早就心知肚明,大多數(shù)與會國也認為理應伸出援手,以免事態(tài)擴大,殃及池魚。這就是會前會中,“救市”消息滿天飛的奧妙所在。
問題在于,在整個歐元區(qū)內,真正有實力伸出援手的,只有德、法兩個核心國家。如果這兩個國家松口,援助就可以從務虛變?yōu)閯諏崳粗?,則口惠而實不至的“暗示療法”就會成為自然的選擇。
然而偏偏這兩個國家態(tài)度一直消極。
德國國內對歐元區(qū)其它國家拖累德國金融、甚至歐元拖累當年紅極一時的西德馬克,原本就心懷嗟怨;據(jù)民調顯示,絕大多數(shù)德國民眾認為希臘危機與己無關,反對將德國民眾繳納的稅款,貼補“不相干、自作自受的外國”。因此德國政府在援助希臘問題上一直態(tài)度保留。此次英國媒體曾披露,德國可能松口,不料德方當天即做出澄清。德國一位匿名官員甚至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如果希臘真的缺錢,德國不反對他們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借。而“歐洲事歐洲管”、反對外部介入,原本是歐元區(qū)在這一問題上的共識,這一插曲的出現(xiàn),恰說明德國是鐵了心不想掏錢。
相對而言,法國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要靈活得多,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曾不止一次暗示“可以商量”。無奈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會議召開期間,法國大區(qū)選舉第一輪投票舉行,薩科齊及其執(zhí)政黨遭到歷史性慘敗,自家后院的這把火,讓好出風頭的薩科齊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
法、德按兵不動,所謂救助也就只能停留在務虛和“暗示療法”的基礎上:讓希臘人相信,“只要有必要”,我們是一定會來救的,但現(xiàn)在沒有必要。
也許是為了印證這一說法,會議召開前,希臘政府出面表態(tài),稱“沒有必要”接納外資援助。這樣一來,歐元區(qū)各國更能就坡下驢。
法國大區(qū)選舉第二輪投票即將開始,而德國的態(tài)度也無任何變化,政府發(fā)言人威爾海姆日前表示,盡管歐洲理事會要接茬在布魯塞爾開會,但德方不認為會有任何援助計劃出臺。
“暗示療法”并非巫術,有時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輔助治療作用,前提是患者身體狀況良好,抵抗力正常,主要治療方法到位,而這三條對于財政赤字相當于GDP12.7%(歐盟限額是3%)、政府負債率超過100%(歐盟限額是60%)的希臘而言,顯然都不具備,后事如何,恐怕只能考驗當事各方的魄力和忍耐力了。
(作者:中國日報網(wǎng)特約評論員 陶短房 編輯:陳璐)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