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是伊拉克戰(zhàn)爭爆發(fā)10周年。在許多伊拉克年輕人眼中,這個國家的明天依然美好。美聯社記者采訪發(fā)現,大多數年輕人不打算離開祖國,樂觀看待未來,但同時為求學、就業(yè)等難題頭疼。
不放棄
根據聯合國統(tǒng)計數字,伊拉克總人口3000多萬,其中大約1800萬人年齡小于25歲。美聯社分析,年輕人是伊拉克的未來,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就業(yè)狀況、婚姻狀況以及是否打算留在這個國家都將決定伊拉克能否早日實現和平、富饒。
伊拉克政府一項調查顯示,80%的年輕人不愿離開國家。
21歲女生沙赫德·阿卜杜勒—阿米爾·阿巴斯在首都巴格達一所學院求學。她的父親2005年死于教派沖突。
她告訴美聯社記者:“我希望國家越來越好,民眾可以過上穩(wěn)定的日子,享受安寧。只有國家解決了安全、政治和經濟問題,我的個人理想才會實現?!?/p>
伊拉克青年和體育部2009年調查6492戶人家。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15087人年齡在10歲至30歲,其中六成年輕人對國家未來持樂觀態(tài)度。
25歲的費盧杰市民阿卜杜勒—瓦杜德·法齊因家境窘迫而不得不輟學打工。他沒有對生活失去希望:“我的夢想與所有伊拉克人一樣:過上平靜而有尊嚴的日子,遠離戰(zhàn)亂。”
不滿足
對于許多年輕人而言,無法上學或中途輟學以及找不到穩(wěn)定工作是最大煩惱。
青年和體育部的調查顯示,92%的年輕人接受正式教育,但輟學率依然較高。根據2009年的統(tǒng)計數字,15歲至24歲人群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在校讀書,其中男性比例較大。
青年和體育部盡可能地通過開設體育俱樂部、教授計算機課程、開辦藝術中心等方式幫助年輕人。只是,這一部門無權創(chuàng)造就業(yè)崗位。
伊拉克年輕人的失業(yè)率較高。2009年,只有46%的25歲至30歲伊拉克人在職。
對于年輕人而言,最理想工作是政府職員。在那里,中等級別員工月薪為600美元。
南部港口巴士拉25歲青年阿克拉姆·哈希姆一邊在照相館打工,一邊接受計算機課程培訓。他說,自己渴望在政府供職,可惜沒有“門路”。
“一份穩(wěn)定的政府工作可以幫助我的家人,”哈希姆說,如今他和妻女與父母以及6名其他親戚同住,“現在想找到一份好工作非常難?!?/p>
不隔絕
伊戰(zhàn)結束后,原先當政的遜尼派遭邊緣化。美國2011年年底撤軍后,伊拉克深陷政治危機,教派矛盾凸顯。
2009年的政府調查顯示,將近四成年輕人不愿和不同宗教或不同教派的人交談。52%的年輕人沒有與不同宗教或不同教派的人結交朋友。
聯合國駐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特使馬丁·科布勒本月14日接受美聯社記者采訪時說,他發(fā)現部分伊拉克年輕人近期參與一系列實地考察旅行,地點是其他教派的清真寺或神廟,展現出好奇心以及想要了解對方的意愿。
“他們問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科布勒說,“甚至有一次,他們打斷族長的講話,稱不想聽教派立場。他們要求‘想聽聽有關就業(yè)、未來的事情,而不是宗派主義’。”
科布勒認為:“有包容心的年輕人明天會成為有包容心的成年人……民眾團結一心對國家而言至關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