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未來:借大運順勢推進發(fā)展
盡管大運尚未開幕,深圳卻已經(jīng)在展望這座城市的“后大運時代”。
借力大運,深圳“順勢而上”。
大運前后,全長170公里的5條新地鐵線路立馬開工、武廣高鐵延至深圳、3.4萬輛新能源汽車陸續(xù)駛進深圳、深圳河等53條河道持續(xù)治污……5年內(nèi),深圳將建成358公里地鐵線、500公里公交專用道,公交出行分擔率由現(xiàn)在的45%提升到70%以上。
6月3日,300多名深圳志愿者騎行綠道“倡低碳、迎大運”。大運帶來的335公里綠道將在大運落幕后延伸、形成2000公里的綠道網(wǎng)絡(luò)。到2015年,駛進深圳的新能源汽車將達到15萬輛、碳排放總量降低15至20%。
大運帶來的“辦城市”,改變著深圳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
“地鐵族”將成為深圳的主流人群、“地鐵”取代“自駕”成為出行新時尚、“關(guān)外”成為宜居區(qū)……深圳市人居環(huán)境委員會日前公布的“綠色出行”大型調(diào)查表明,96.15%的“有車族”表示將盡量減少開車、改乘地鐵出行;一位家住橫崗的“上班族”說,上了地鐵“心里就完全沒有了過去那種‘關(guān)內(nèi)’‘關(guān)外’的反差”。
2010年,深圳率先成為第一個國家“低碳生態(tài)”示范市和“公交都市”示范市。市長許勤說,大運帶來了示范必需的軟、硬條件。
2條地鐵線與香港地鐵“無縫”連接,讓深港居民實現(xiàn)了“半小時往來”;遠期規(guī)劃的軌道交通已確定與東莞、惠州等周邊城市的軌道交通接駁,形成深圳在“珠三角“區(qū)域的“一小時生活圈”;地鐵與國家高鐵的融合,使得深圳人半小時到廣州、3小時到廈門,北京、上海“朝發(fā)夕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