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胡蜂(資料圖)
據(jù)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蜜蜂一旦受到驚嚇,往往就會蜇人。一旦中招,就會腫起一個大包,疼痛難忍;不過相對于胡蜂,蜜蜂就顯得很溫柔了,5只胡蜂的攻擊就可能引起人類的衰竭,應該說是非常厲害了。老話不就形容嘛,惹麻煩就是捅馬蜂窩,所以可以想象這個胡蜂或者叫"馬蜂",那是出了名的不好惹。
最近在陜西南部安康、商洛、漢中等地方,三個月時間已有1600多人遭遇胡蜂攻擊受傷,目前已經(jīng)造成42人死亡。胡蜂究竟是什么樣的蜂種?為什么今年的危害如此巨大?還有就是怎樣才能避免被胡蜂蜇傷?
“沒看核桃樹上有一個蜂包,一晃樹,蜂包就掉下來了,全是馬蜂,被包圍了,實在受不了,我只好用筐把頭護住。"
胡蜂又名馬蜂、大黃蜂,每年5到10月活動頻繁,12月底進入冬眠。胡蜂身長最大能達到五六厘米,尾部的毒針有一厘米多長。中國疾控中心中毒控制所專家介紹說,和蜜蜂、黃蜂不同的是,胡蜂危害性更大。
中國疾控中心中毒控制所專家:咱們說的野蜂主要分為三大類,蜜蜂、黃蜂和胡蜂,有的人把黃蜂和胡蜂會混在一起,整個來講胡蜂單個體積最大,所含有的毒素也最多。因為它單個的里頭含的毒液量比較大,一旦蜇傷人,它的反應也是相對最重,它不像蜜蜂,蜜蜂相對來講含的毒素小一些。黃蜂你應該知道是什么樣吧?黃蜂個體長一些,腰比較細,尾巴很黃,有一些黑色的暗紋。胡蜂相對來講,個更圓一些,個會比黃蜂個還大。
胡蜂在受到驚擾之后,毒針在蜇人的時候就像縫紉機針頭能夠連續(xù)多次向人體注射毒液,嚴重時,叮傷的位置是將近1平方厘米的深坑。被胡蜂蟄傷的部位會出現(xiàn)疼痛、腫脹,一兩天內(nèi)會加重病情,形成大小不同的潰瘍面。也有人在蟄傷后幾分鐘就會出現(xiàn)過敏反應,表現(xiàn)為皮疹迅速擴大、憋悶、呼吸困難、惡心嘔吐,嚴重的還可導致過敏性休克、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影響。疾控中心專家特別指出,胡蜂蜇人后,對人體臟器官傷害巨大。
中國疾控中心中毒控制所專家:它對臟器官都有損害,主要是肝和腎,其實不管哪種蜂,包括蜜蜂、黃蜂、胡蜂都是這樣的,它蜇完了之后,會把毒囊留在皮膚里,這個對人體相對來講,對它還是比較敏感的,就是一個蜜蜂,假如有幾十上百只蜇你的話,多臟器損害都是可能出現(xiàn)的。
別小看了胡蜂的殺傷力,成年人在受到5只胡蜂攻擊后,就可能引發(fā)腎衰竭,被20只以上的胡蜂蜇咬會產(chǎn)生全身性毒性,超過100只,就有可能喪命。今年7月以來,位于陜西省安康、商洛、漢中等城市已有1600多人遭遇胡蜂攻擊受傷,目前已造成42死亡,還有部分傷者病情危重。今年夏秋以來,陜西部分地區(qū)氣候有些反常,往常濕潤多雨的天氣變得干旱少雨,氣溫偏高的條件下,胡蜂活動頻繁,性情也變得兇狠和狂躁,對人們在采摘果實、收割莊稼或其他行為的驚擾異常敏感,容易發(fā)生攻擊行為。陜西省人民醫(yī)院急診科主任韓希望建議民眾在野外活動時不要驚擾野蜂。
韓希望:見到毒蜂不要追打也不要把它打死,打死以后它的信息很靈敏,很快就造成大量的群蜂蜇傷。咱們看到毒蜂以后,要報告給當?shù)氐南啦块T和政府部門,對人員密集的地方(要)進行撲殺。
因為胡蜂蜇傷,屬于生物性損傷。有專家建議如果被胡蜂蜇傷,要立即檢查蜇傷處,涂抹食醋中和毒性。畢竟胡蜂毒液呈堿性,要用酸來中和。但是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建議,普通民眾在無法判斷野蜂究竟是蜜蜂、黃蜂還是胡蜂的情況下,少用土辦法,先到醫(yī)院接受救治,以免耽誤了病情。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有一些土辦法,堿水或者是醋,但是不同的蜂毒對酸堿性敏感性不一樣,有的是對堿性能夠(滅活),對酸性能夠(滅活),但是說其實找這些東西也不見得好找,假如說離醫(yī)院近的話,醫(yī)院檢查它的清創(chuàng),尤其是胡蜂,胡蜂把毒囊留在皮膚內(nèi),即便你反應不重,恐怕整個胳膊也會很快腫起來的,它的毒液含量還是挺高的。
需要提醒的是,民眾到野外活動時,不要使用香水、化妝品,以及身穿艷麗的衣服;萬一被蜂群攻擊時,應盡快用衣物包裹暴露部位,可以蹲伏不動,但是不要到處奔跑。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如果蟄傷十針以下,小的醫(yī)院和個人都可以處理,如果十針以上就要到一般的專業(yè)醫(yī)院進行處置,如果在二十針以上那么就可能造成嚴重的臟器功能障礙,必須盡早地就醫(yī)。
目前,陜西被胡蜂蟄傷的危重患者均已被送到醫(yī)院進行救治,醫(yī)院也開辟綠色通道,實行"先診療、后結(jié)算"的辦法,保障病人及時得到救治。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也加強與農(nóng)業(yè)、林業(yè)、公安消防等相關(guān)部門的溝通和協(xié)調(diào),制定防控策略,協(xié)同開展人口密集區(qū)域毒蜂的撲殺、在林區(qū)等場所設(shè)立警示標志等工作,盡可能減少新增胡蜂蜇傷病例。(記者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