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在閣樓上寫作業(yè)、母親在下面煮飯、洗澡只能在一樓的殘疾人廁位……來自廣東農村的一家三口守著租來的公共廁所一住就是9年。中共十八大召開前夕,一組名為“一間廁所一個家”的“城邊”系列圖片出現(xiàn)在新浪網(wǎng)“十八大特別報道專題”頁面上,格外引人注目。
為了不讓孩子留守老家,廖曉明、王璇娜夫婦賣掉在東莞的雜貨鋪,轉行當上公共廁所的清潔工,和兒子蝸居在承包的廁所里。“讓兒子接受城里的教育,以后不為生活辛苦。”夫婦倆說,這是支撐他們苦中作樂生活下去的最大動力。
“城邊”系列將鏡頭對準生活于中國大城市邊緣的“小人物”,他們大部分是徘徊在城市與農村夾縫中的農民工群體。對他們生活境況的記錄,顯示出媒體對中國在快速發(fā)展中深層次矛盾的關注。
觸摸中共十八大開幕前的中國輿論脈搏,從官方到民間,從報刊到網(wǎng)絡,媒體不約而同地將視角延伸至更深廣的民間,傾聽、集納、反映民眾心聲,匯聚成一股呼吁“從人出發(fā)”的強大輿論場。
7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頭版發(fā)表署名“任仲平”的文章《轉變,現(xiàn)代化歷程的關鍵性突破》,文章指出:“十年,從人出發(fā)、以人為本、在人落腳,中國的現(xiàn)代化征程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交匯成激昂的時代主旋律”。
“人沒了,發(fā)展還有什么用?”“任仲平”這樣發(fā)問。文章回顧了發(fā)生在2003年初的非典危機,正是這場危機讓中國重新審視發(fā)展的本質,當年秋天舉行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
中共十八大開幕前一天出版的中國各大報紙紛紛采用了新華社的報道《回應人民新期待》。這篇預測十八大熱點的文章,在大量采訪和調研基礎上,將人們對大會的主要關注歸納為“改革進入深水區(qū)”、“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五大方面,事事關乎民眾福祉。
更多人通過網(wǎng)絡表達對中共十八大的關注?!按砦⒉┤骸?、“網(wǎng)民好聲音”、“@黨代表”……包括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新浪網(wǎng)、搜狐網(wǎng)在內的多家網(wǎng)站都開設了微博、留言等互動平臺,讓民眾與黨代表、黨代會“零距離“。新華網(wǎng)還在十八大專題頁面上設立了“微政府”,網(wǎng)民可以通過“艾特”微政務平臺直接“問政”。
“提工資,降稅收,降房價,開好會,帶好頭,管好黨,治好國,民有福,幼有教,壯有成,老有養(yǎng)?!币晃蝗嗣窬W(wǎng)網(wǎng)友表達了大多數(shù)中國老百姓的心聲,被很多人轉發(fā)置頂。
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中國青年報》等媒體發(fā)起各種形式的關于中共十八大的民意調查,收入分配改革、醫(yī)療保障、教育投入等涉及普通人生活的民生問題關注度最高、留言最多。
“關注十八大就是關注我們的未來?!痹谑锥急本┯绊懥︻H大的《新京報》近日發(fā)表社論說。
“雖然有的留言很瑣碎,而且很多是重復留言,但我們都讓這些話留著,因為每一個‘網(wǎng)言網(wǎng)語’后面都承載了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群體的期盼?!币晃痪W(wǎng)管編輯在自己的微博上說。
這位“90后小編”也注意到“城邊”系列圖片登上了與十八大相關的頁面。她十分期望圖片中那位“廁所夫婦”能夠在她主管的十八大互動網(wǎng)頁上“艾特”黨代表,因為數(shù)量已過2.5億的中國農民工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黨代表。
據(jù)悉,中共十八大代表中首次出現(xiàn)農民工群體。在這26名農民工黨員中,有來自重慶的康厚明,他同時也是全國人大代表。已是重慶建工第一市政工程公司路面處農工班班長的康厚明,多年來奔波在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夾縫中。
“這幾年我接觸過好多受傷的農民工,真的希望他們都能得到合理的賠償?!笨岛衩髟谧约旱奈⒉┥狭粞?。如今,他在工作之余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農民工爭取各種權益。
輿論認為,中國民眾對于中共十八大的關注和期待,蘊含著對改變自身境遇及未來預期的期待。同時,滿足人民需求,回應人民呼聲,增進人民福祉,也關系到13億人的政治信任和中國現(xiàn)代化的前途。
“即將召開的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大政方針將會更順應時代、更符合民意?!北本┐髮W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趙成根說,這是呼聲,更是使命。
“把執(zhí)政者宣言化為更真實的民生幸福,讓13億人的社會活力涌動迸發(fā),那個更加美好的中國,就在我們共同‘站立’處?!薄度嗣袢請蟆贰叭沃倨健蔽恼抡f。(記者 李云路 蔡敏 許曉青)